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智力障碍,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 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
二、智力障碍临床表现
(一)认知方面
(1)识别身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困难,重度者不能识别颜色与形状;
(2)记忆缺乏明确的目的,记忆的组织能力较差,尤其是需要深入处理的记忆任务;
(3)后设认知(认知执行任务时需要什么策略与使用自我调节能力的策略)的能力有困难;
(4)分类能力差,例如,无法将火车与汽车视为一类;
(5)理解、推理、判断能力低,智力发育低下、迟滞,智商指数(IQ)在70
以下。
(二)语言方面
(1)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发育迟缓,始语迟;
(2)轻度的弱智儿在日常会话方面接近普通孩子,但对于复杂、抽象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低下;
(3)发音、构音迟缓、异常;
(4)重度的智障儿单词数量极少,多数情况下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
(5)到了学龄期,书写、阅读、作文能力低下,重度的弱智儿过了10岁,书写、阅读仍很困难。
(三)兴趣方面
(1)轻度的智障儿对各种事情的关心和兴趣接近普通孩子;
(2)重度的智障儿也喜欢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对玩具也有兴趣,但是难以与其他孩子融合在一起;
(3)缺乏智力兴趣和兴趣的持续性。
(四)情绪方面
(1)轻度的智障儿接近于普通孩子,但高层次情感的协调力差。
(2)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常表现为心情不佳。
(3)有的智障儿缺乏交往热情,态度冷漠;但也有的表现为热情、真挚。
(4)情绪容易出现极端的表现,要么没有表情,要么表情过分显眼。
(五)社会性方面
(1)不认生,喜欢亲近别人,特别是先天性愚型儿童;
(2)交往能力差,不能适应集体行为;
(3)以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差,判断他人的意图、立场的能力低下;
(4)与人交往时,缺乏忍耐性。
(六)身体运动能力方面
(1)中、重度智障儿运动能力低下,例如走、跑、跳、投、扔、骑车时动作笨拙;
(2)粗大身体运动、动作接近于普通孩子,但手指精细运动能力差,写字、描画等都显得很笨拙。
三、智力障碍康复方法
智力康复干预,目前被公认的就是“教”,这才是有效的办法。
一、感知训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等,能够分辨声音、颜色、味道、物体外形和时间感知,对其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适应生活环境的需求。
二、口语训练:包括语言障碍训练、口语训练、日常的语言交往训练,用声音、单词、句子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结合点头、摇头、微笑等动作和表情让口语交往更生动。
三、感统训练:包括大肌肉群训练和手功能活动训练,从力量、平衡、协调、速度等几个方面衡量患者的跑跳、爬行、俯卧、抬头、翻身、站立、行走等动作,以及手功能活动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两个方面,这些事智障患儿康复训练中必要的领域,要求尽力做到动作准确,合理的控制力度和速度,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四、康复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