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力障碍(dysaudia)
是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以及对声音的综合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而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习惯称为耳聋(deafness)。只有听力严重减退才称之为聋,其表现为患者双耳均不能听到任何言语。而听力损失未达到此严重程度者,则称为听力减退(hearing loss)。
二、临床表现
听觉障碍常见的临床症候有耳鸣、听觉过敏、耳聋、幻听及听觉失认。
三、检查
听力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性质及病变的部位。检查方法甚多,可归纳为两类:
1.客观检查方法
听性脑干诱发反应阈值、听性脑干诱发反应潜伏期、稳态诱发反应、声导抗测试、畸变耳声发射、耳蜗电图。此种检查方法不受年龄、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其结果较精确可靠,有以下几种:
(1)通过观察声刺激引起的非条件反射来了解听力(如瞬目、转头、肢体活动等);
(2)通过建立条件反射或习惯反应来检查听力(如皮肤电阻测听、西洋镜测听等);
(3)利用生物物理学方法检查听力(如声阻抗-导纳测听);
(4)利用神经生物学方法检查听力(如耳蜗电图、听性脑干反应)。
2.主观检查方法
如耳语检查、秒表检查、音叉检查、听力计检查、纯音测听、定向条件反射测定和言语识别率测试等,此方法方便快捷。但可因年龄过小、精神心理状态失常等多方面因素而影响正确的测听结论。
四、预防
1.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
临床上要合理用药,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及早治疗可能引起耳聋的病因
(1)全身疾病的治疗对于可能引起耳聋的全身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要控制,合理用药,避免累及听功能。
(2)局部疾病的治疗对于引起耳聋的常见耳部疾病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耳硬化症以及突发性耳聋要积极治疗,避免引起听力障碍。
3.做好相对噪音的防护
避免长时间处在噪音环境中,长期持续佩戴耳机等造成噪音性耳聋的易感因素非常重要。此外,对于在噪音环境中工作的人群要注意职业防护和定期复查检测个体的听力。